在化妆品 OEM 批量生产中,酸碱性原料的中和是保障产品稳定性、肤感与安全性的核心环节。无论是 pH 敏感的活性成分(如维生素 C 衍生物),还是体系依赖的乳化剂(如硬脂酸),均需通过精准中和控制 pH 值在 4.0-8.0 的安全区间(中国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要求)。本文从中和原理、常用试剂、通用流程三方面,解析 OEM 加工中的标准化操作。
一、中和的核心目标:平衡 pH 与稳定体系
化妆品原料的酸碱性差异会直接影响三大关键指标,中和的本质是通过酸碱反应调节体系氢离子浓度,实现多重目标:
活性成分有效性:多数功效成分需特定 pH 环境激活,如酸性原料烟酰胺(最佳 pH 5.0-6.0),若体系 pH>7.0 会水解生成烟酸,引发皮肤刺痛;碱性原料泛醇(最佳 pH 6.0-7.0),pH<5.0 时易氧化失效。OEM 加工中需通过中和将 pH 锁定在活性区间,确保每批次功效一致性。
乳化体系稳定性:水包油(O/W)乳液依赖阴离子乳化剂(如硬脂酸),需用碱性中和剂(如三乙醇胺)将其转化为皂基乳化剂,降低油水界面张力。若中和不充分,乳化剂活性不足,批量生产时易出现分层(离心测试 3000rpm×30min 分层率>5%),导致整批次报废。
皮肤耐受性:人体皮肤表面 pH 为 4.5-6.0(弱酸性),若产品 pH 偏离此范围,会破坏皮肤屏障(经皮水分流失率升高 20% 以上)。OEM 加工中需通过中和将洁面产品 pH 控制在 6.0-7.0(避免过度去脂),精华液控制在 5.5-6.5(适配皮肤屏障)。
二、OEM 批量生产的中和通用工艺步骤
以水包油乳液(如保湿乳液)为例,中和工艺需遵循 “分步添加、实时监测、匀速搅拌” 原则,确保体系均匀稳定:
预处理阶段(配料间):
酸性原料预处理:将柠檬酸(固体)用去离子水按 1:5 比例溶解,制成 20% 溶液(避免固体颗粒导致局部 pH 不均);若为液态酸(如乳酸),直接稀释至 10% 浓度,降低添加时的 pH 波动。
碱性中和剂预处理:氢氧化钠(固体)需稀释至 5%-10% 溶液(浓度过高易放热,导致原料变性),搅拌时水温控制在 30-40℃,避免局部过热(温度>50℃会破坏防腐剂活性)。
中和反应阶段(乳化锅):
升温与乳化:油相(硬脂酸、凡士林等)加热至 80-85℃融化,水相(去离子水、甘油等)加热至同温,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,开启均质机(3000rpm)乳化 5 分钟,形成初步乳液。
分步中和:先加入 50% 的碱性中和剂溶液,搅拌 10 分钟(搅拌速度 300rpm),用精密 pH 计(精度 ±0.01)监测 pH,此时 pH 通常为 7.0-7.5;再分 2 次加入酸性原料溶液,每次间隔 5 分钟,最终将 pH 稳定在 5.5-6.0。
降温后微调:乳液降温至 45℃以下时,再次检测 pH(温度影响 pH 值,每降低 10℃pH 约升高 0.1),若 pH 偏离,用 0.5% 浓度的稀酸 / 稀碱微调,避免大量添加导致体系不稳定。
质量检测阶段(实验室):
即时检测:取中和后样品,用 pH 计测定 3 次,取平均值(偏差需<0.1);同时进行离心测试(3000rpm×30min),观察是否分层。
稳定性测试:将样品置于 45℃(加速老化)、-10℃(低温稳定性)环境中储存 7 天,取出后测定 pH 变化(允许波动 ±0.2),确保批次稳定性。
关键词搜索:化妆品加工|天津化妆品OEM加工|天津化妆品加工厂
化妆品OEM加工企业 天津威雅化妆品有限公司 津ICP备2023010712号 化妆品加工 天津化妆品OEM